脱贫攻坚吸引“打工人”回乡:“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希望”
2020/12/15 | 作者 《华尔街日报》网站 | 收藏本文
几十年来,大湾村村民赚钱的唯一途径就是沿着蜿蜒的土路从这个山村去往中国的大城市打工。
王良翠(音)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就是她20岁时就是这样做的。她到了上海,先在那里的工厂做工,之后开出租车,后来卖煎饼。在中国各地,像她一样的人从贫困村庄来到城市,提供廉价劳动力,推动了中国经济腾飞。如今,得益于中国为贫困人口创造新机会的努力,王良翠回到了家乡的山村。
中国承诺在今年年底前消除绝对贫困。为此,政府将大量注意力和资金投向了像王良翠家乡这样的地方。中国现在需要经济转型的新方案。中国此前的增长模式建立在生产廉价商品的基础之上,而随着制造成本的上升,这种增长模式几乎已经不再可行。政府转而希望增加国内支出,而这就需要修复农村经济。
中国提出了包括大量经济承诺在内的乡村愿景,试图说服人们,小城镇能提供和大城市一样多的机会。
2016年的一天,电视台播放了习近平来到她的家乡——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考察调研的新闻。习近平坐在板凳上,与村民们围成一圈拉家常。后来,这个村实现脱贫。村民房子后院的水井已经被由太阳能加热的自来水取代。村里有新建的两层住宅和电动汽车充电站。
49岁的王良翠和丈夫被吸引了。她说:“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希望。”去年王良翠和家人回到大湾村,开了一家旅店。大湾村涌现了20多家提供住宿加早餐的“民宿”,还有大量房屋在兴建中。当旅店不忙时,她丈夫有时在附近的建筑工地干活,日工资达150元。
曾担任世界银行驻华高级官员长达9年时间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郝福满说:“中国目前的理念是把就业机会带给人民,而不是把人带到工作岗位上。”
对在河北省太行山区一个村庄长大的刘斌(音)来说,考上北京的大学意味着机会。他获得了会计学学位,在北京工作20多年,在保险、媒体等行业工作过。2017年,在政府对他的家乡开始振兴工作并向归乡者提供补助和贷款后,他与妻子及9岁的女儿搬回了家乡。他租下33亩果园,开始饲养家禽,种植土豆和药材。他还以优惠的条件得到了政府贷款。他说:“这个农场现在产量不多,我们工作很辛苦,但我们很高兴。”
如果农村振兴计划取得成功,将大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将脱贫视为责任,同时大企业也帮助在农村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大连万达集团以酒店等为特色改造了贵州省的一个偏远村庄,而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集团和京东集团承诺可在任何地方运发商品,以刺激农村消费。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