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卡地区第四次停火, 局势依旧不明朗
2020/12/05 | 作者 刘嘉 | 收藏本文
“我们根据前线的情况作出了决定,这是不得不走的一步。除了签署声明,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是在与恐怖分子、阿塞拜疆以及北约最好的军队之一土耳其人作战。”当地时间11月9日,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在解释为何与阿塞拜疆签署最新停火协议时如此说道。
战况持续胶着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下称纳卡地区),又一次迎来和平曙光。11月8日,亚美尼亚痛失纳卡核心城市舒沙,陷入被动局面。9日,隶属于俄军驻亚美尼亚102军事基地的一架米-24直升机被阿塞拜疆意外击落,阿总统阿利耶夫不得不向俄总统普京道歉认错。盟友遭遇重创、俄军机遇袭后,普京没有“以牙还牙”,而是提出了更符合现实利益的和谈。
接着,普京、帕希尼扬、阿利耶夫三方宣布已签署联合声明,亚阿将从莫斯科时间11月10日0时起在纳卡地区停止军事行动。亚阿军事力量将停留在目前各自所在的阵地,在纳卡地区接触线和连接纳卡地区与亚美尼亚的通道上将部署俄罗斯维和部队。阿利耶夫随后表示,土耳其的维和部队也将入驻。
但考虑到亚阿之前几次的停火协议均未得到遵守,加上这一地区的和平向来脆弱,目前对该地区局势下最终判断还为时过早。
“纳卡的心脏被夺走了”
三方领导人通过在纳卡停火的联合声明后,帕希尼扬在他的脸书主页解释说,这一协议对他来说是极其艰难的决定。
这让亚美尼亚民意愤然。在首都埃里温的市中心,数千名反对签署和平协议的抗议者聚集起来,试图冲击亚美尼亚政府大楼。总理官邸在11月9日夜间遭到洗劫,帕希尼扬的电脑和手表等物品失窃。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画面显示,亚美尼亚议会议长米尔佐扬被抗议者拖出车外殴打,受伤后入院接受治疗。
2020年11月10日,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当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宣布签署停火协议后,抗议的人群冲进政府大楼。
要理解亚美尼亚人的愤怒,不得不提到8日刚刚被阿塞拜疆控制的城市舒沙。舒沙是纳卡地区的“旧都”,距离纳卡地区“首都”斯捷潘纳克特(人口以亚美尼亚人为主)约15公里,是连接纳卡地区和亚美尼亚道路上的重镇。按照亚美尼亚高加索研究所所长伊斯坎达良的说法,舒沙是确保亚美尼亚对斯捷潘纳克特控制权以及保障纳卡与亚美尼亚本土联系的战略关键。
第一次纳卡战争(1988-1994)中,舒沙被占领的那一天对亚阿双方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整场战争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不过在1992年5月9日,庆祝舒沙大捷的是亚美尼亚人。对舒沙的占领以及后来在拉钦区获得的胜利,让亚美尼亚军队得以在炮火中拿下斯捷潘纳克特,并控制了纳卡与亚美尼亚之间的道路。
28年后,舒沙重新被阿塞拜疆控制,对亚美尼亚构成沉重打击。亚美尼亚公共广播电台前负责人格里高扬分析说,舒沙是整个卡拉巴赫的钥匙,如果亚美尼亚人失去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意味着纳卡的大部分地区将被归于阿塞拜疆的控制之下,这场战争“正向森林和游击队战斗转移”。
除了战略意义,舒沙在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的民族意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两国人民都认为这座城市是其文明发祥地之一。伊斯坎达良形容说:“舒沙是一个象征。在象征意义上,它被称为纳卡的心脏。它也是文化之都,是历史之都。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与民族解放运动复兴有关的文化和政治活动中,舒沙的名字反复出现。”
亚美尼亚人有多痛苦,阿塞拜疆人就有多兴奋。11月8日,阿利耶夫通过国家电视台(AZTV)对全国发表讲话称,阿武装部队已经夺取舒沙市。他激动地说:“在如此历史性的一天向阿塞拜疆人民通报这一情况,也许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之一。舒沙从被占领中解放出来了。舒沙是我们的!纳卡是我们的!”同一天,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和防长安卡尔到访阿首都巴库,向阿利耶夫表达了祝贺。
此前,亚美尼亚方面对这一消息予以否认。但纳卡地区首脑新闻秘书波戈相9日在其社交媒体主页确认,舒沙市完全被阿塞拜疆武装部队控制,阿塞拜疆军队正向斯捷潘纳克特逼近。
普京再度出面斡旋
舒沙被控制后,普京迟迟没有就局势发声,直到一架俄军机被意外击落。
据俄罗斯国防部11月9日晚消息,俄军一架米-24直升机在纳卡冲突区以外的亚美尼亚上空,遭地面防空火力袭击坠毁,两名机组成员死亡,另有一人负伤被救。阿塞拜疆外交部随后表示,这一悲剧事件系由阿军方误击造成,并不针对俄方。阿方向俄方致以诚挚歉意,并愿就此向俄方提供相应赔偿。
10日凌晨,克里姆林宫官网更新了一则总统声明,通报了三方达成停火协议的消息。声明还说,俄罗斯维和部队已向纳卡地区开进,准备展开维和行动。俄维和部队由1960人、90辆装甲车和380台各型装备组成。
普京强调说,三国之间达成的共识将在公正的基础上考虑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人民的利益,为长期和全面解决纳卡危机创造条件。阿利耶夫表示,俄维和部队将在纳卡驻扎5年,如果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无反对意见,期满后将自动延长。他晚些时候在向国民致辞时称,不仅俄罗斯,土耳其的维和部队也将入驻纳卡地区。
至此,纳卡冲突似乎迎来了新阶段——阿塞拜疆在取得巨大胜利果实后作出“妥协”姿态,亚美尼亚军队不敌对手后正在接受失败,俄罗斯作为中间人调停小有成果。
但外界对此并未抱有太高期待。亚阿两国10月在有关国家斡旋下先后三次达成停火协议:第一次停火协议在莫斯科签署(10月10日),第二次在巴黎(10月17日),第三次在华盛顿(10月25日),但三次协议都沦为一纸空文,双方均指责是对方违反协议发动攻击。考虑到上述现实,和平能维持多久仍需观望。
亚美尼亚国内政治压力对本次停火协议的效力也构成考验。亚美尼亚总统萨尔基相11月10日表示,他从媒体处获悉了有关纳卡问题的三方声明,自己没有参与任何讨论。考虑到大量民众的担忧,他建议立即举行政治协商,以便商定能够保证亚美尼亚国家利益的解决方案。
一个让外界稍有信心的信号是,亚美尼亚国防部和总参谋部针对国内抗议活动发布联合声明说:“我们呼吁从所有可能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采取可能会动摇国家制度根基的行动,建立无比强大、更有战斗力的军队,无愧于英雄的人民。”
2020年11月10日,纳卡地区与亚美尼亚接壤地带,俄罗斯维和部队士兵站在一辆坦克旁。
声明还称,亚美尼亚军队在战斗期间做了“所有可能与不可能的事”,如今到了停止流血的时候了,“我们支持并有义务执行国家军政领导层在全面分析局势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决定”。
冲突背后的俄土博弈
苏联时期,纳卡地区被斯大林划归为阿塞拜疆境内的一个自治州,但该地区靠近亚美尼亚边境,且多数居民是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族人。苏联解体后,纳卡地区要求并入亚美尼亚,导致该地区亚、阿两族的冲突逐步升级,刚刚获得独立的亚阿两国在1988年爆发战争。
战争虽然于1994年以双方达成全面停火协议、纳卡事实上宣告“独立”告终,但和平并未真正到来。阿塞拜疆近年不断重提要“解放”被占领的纳卡地区,亚美尼亚则希望维持现状,因为自封的“纳卡共和国政府”与亚美尼亚政府亲近。双方多次在纳卡地区擦枪走火。
1992年,在俄罗斯的倡议下,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欧安组织前身)成立了由12国组成的明斯克小组,俄美法三国为共同主席国。自此,有关纳卡问题不同级别谈判在明斯克小组框架内陆续举行。但由于地区和大国所关切的地缘政治及经济原因,该小组无法在外交领域取得任何实质进展。
纳卡局势自今年9月陡然升级以来,明斯克小组再次失灵。分别作为亚阿一方盟友的土耳其和俄罗斯频频就该地区局势发声,也让外界将注意力放在俄土两国身上。
土耳其与阿塞拜疆有着深厚的历史、民族关系,宗教信仰一致。而土耳其与亚美尼亚则有历史冤仇,没有官方关系。除此之外,土阿之间还存在与天然气输送线有关的重大战略利益。半岛电视台指出,由于土耳其严重依赖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如果冲突进一步升级,土耳其将受到沉重打击。因此在纳卡问题上,土总统埃尔多安多次表示,“将毫不犹豫地抵抗针对阿塞拜疆人和土地发动的袭击”。
据悉,土阿之间建立了一个高层战略合作委员会,用于不断加深两国军事和经济合作。土耳其各界提出了“两个国家一家人”的口号,表达了与阿塞拜疆的牢固关系。土耳其政府会接收冲突中受伤的阿塞拜疆人,其官方媒体对此次冲突中致死的阿塞拜疆军人会使用“烈士”一词。
俄罗斯则是亚美尼亚历来的盟友,在亚美尼亚有军事基地,以防这一地区出现不测。尽管如此,俄罗斯与阿塞拜疆的关系并不坏,因此俄罗斯一直试图以中间人身份将双方拉回谈判桌。虽然帕希尼扬在本轮冲突中多次向普京求援,但除了在11月10日派驻维和部队,俄方此前的表态十分克制。
俄罗斯军事专家霍达利安诺克此前分析指出,这是因为假如亚阿两国全面爆发战争,俄罗斯军事介入的代价不菲,并且从自身立场很难找到一个有说服力的军事政治目的。但俄罗斯又不能完全沉默。高加索地区本就是俄土长期争夺的区域,普京和埃尔多安又都执着于扩大本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随着俄土两国在里海地区的分歧不断,限制土耳其在纳卡地区发挥影响力,成为俄罗斯必然的战略选择。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