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贝多芬
2020/12/05 | 《金融时报》,节选 | 收藏本文
与一些作曲家不同,贝多芬的声望未曾在他死后下降。当他在世时,他的音乐就在整个欧洲受到高度推崇。而当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之际,简·凯耶斯的《贝多芬的一生》被翻译为英语。这本书试图更深入地为这位伟大作曲家描绘一幅更复杂、更细腻的形象。
凯耶斯试图梳理影响贝多芬职业生涯的人脉网络,描绘那些支持他的人,并勾勒出在贝多芬作为一个人和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作用的许多兴趣。除去浪漫主义的外衣,贝多芬的人生也同样有意思——与酗酒的父亲在波恩度过的童年;启蒙导师的重要性;1792年移居世界主义的大城市维也纳。贝多芬中年后期生活孤独,而严重失聪又加剧了孤独,该书对此作了同情处理。
其结果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提供了大量场景细节作为副产品,从19世纪初维也纳的生活,到法国大革命及其余波带来的痛苦经济冲击,甚至还有波西米亚温泉小镇的沐浴习俗。当作者不再想把贝多芬描绘成一个孤独的天才时,他与朋友、同事和经济支持者的关系就成了故事的关键部分。
不能再像19世纪的一些作家那样,赋予贝多芬“天才”或者“艺术的最高神父”的神话般的地位了。读到他和出版商没完没了地谈判,每天教钢琴课,下午去酒馆,以及一直搬家的事实(大概70到80次),令人感到惊叹的是:在他饱受疾病折磨的56年尘世之旅中,他竟然有时间创作了这么多重大作品。在凯耶斯看来,贝多芬是“典型的现代艺术家……焦躁不安而执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