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时代”的爆款剧,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女性角色
2020/07/25 | 冯祎 | 收藏本文
2020年上半年的影视剧行业,喜忧参半:因为疫情的缘故,电视剧的收视率同比有了大幅提升,然而另一方面,整整6个月,除了一部《安家》,几乎再没有出现过其他突破性别、年龄、职业的爆款剧。
多年来,内地的电视剧市场一直是“得女性者得天下”,可纵观上半年的影视剧,大多数女性角色仍在围城里打转。这一现象,也是中国影视业发展了30年的文化镜像。
女性盛世里不见女性意识
据广电总局“中国视听大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收视数据盘点,2020年1至3月,收视率超过1%的热播剧分别是《新世界》《奋进的旋律》《下一站是幸福》《决胜法庭》《安家》《完美关系》《绝代双骄》《如果岁月可回头》《精英律师》。这其中,女性视角的电视剧有3部。
如果把时间扩大至2020年上半年,台播和网播的剧集中,“大女主”剧多达48部,这还不算“女性向”的偶像甜宠剧。可是,在这“女性的盛世”里,观众却不见女性意识,甚至与20年前的剧集相比,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更深重了。
比如,女角色们一心只想着谈恋爱——
《新世界》 剧照
开播前被寄予厚望的《新世界》,不仅有孙红雷、张鲁一、尹昉、万茜这样的豪华卡司,编剧和导演还是一手炮制出爆款剧《红色》的徐兵。然而,这部剧的豆瓣评分却从开播的8.3一路跌至5.7。
诚然,《新世界》口碑下滑有诸多因素,但一部分观众弃剧最主要的原因是女一号田丹这个人物“死”了。剧中,她代表了“新世界”,最初的人设无论视野阅历、智慧素养,都远超剧中的男性,抓特务、斗警察、传新知,她是他们信仰道路上的“光”。
但从剧集中段开始,她的行为逻辑变得不能自洽,脑子也不好使了:好不容易虎口逃生,她不想着联系组织,却和男主角徐天看风景;明明知道面前的狱警是坏人,还给对方可乘之机。所有变化的原因原来是田丹陷入了对徐天的爱。编剧把她形象矮化,才能让男主角蜕变成英雄的进程显得更合理。
再比如,女角色们可能是“伪女权主义者”——
被评为年度大戏的《清平乐》,由“良心剧专业户”正午阳光打造,开播当天收视率排在首位。在此之前,正午阳光出品的《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女性群戏都可圈可点。
可到了《清平乐》,却暴露出“男性思维”的狭隘:剧中主要女性之一的张贵妃恃宠而骄、横行霸道,瞧不出一丝《宋史》里“妃巧慧多智数,善承迎,势动中外”的影子,如此扁平化的设定是为了凸显曹皇后的大气。
《清平乐》 剧照
剧集最开始曹皇后立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人设,口口声声说要当“独立女性”,但越往后人设崩塌得越彻底。演到公主徽柔被驸马李玮打了之后,夜叩宫门想回宫时,曹皇后说出了让网友吐槽到现在的话:“你老公已经向我保证了,没有下一次。”
大结局更是成了双标“圣父”宋仁宗的高光时刻,被他冷落了半生的皇后怀念他,被逼疯的徽柔怀念他,被迫离开的怀吉也怀念他。
女角色们还是扁平化的——
如不出意外,直戳民生痛点的《安家》应该会成为2020年的收视冠军。但孙俪饰演的女主角房似锦却似乎不太招人喜欢,虽然业务能力超强,但为人功利自私、冷血无情,还会抢同事业绩。
编剧把这一切的原罪归于她有一个“吸血”的原生家庭。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细节去支撑她的行为逻辑。难怪网友戏称“做事雷厉风行,工作不近人情,恋爱坎坷不平,要问为什么,全怪原生家庭”,自《欢乐颂》的樊胜美和《都挺好》的苏明玉成功后,破碎的原生家庭几乎成了“女强人”的标配。
《完美关系》 剧照
其他剧呢?《完美关系》打着职业剧的旗号,女主一门心思地只想着谈恋爱,逆袭全靠男主;《谁说我结不了婚》里所谓的“女性群像”复制的仍是《粉红女郎》《欢乐颂》的模式,几个女性+不同个性+不同职业+不同情感诉求,但归根结底,剧名说明了一切,女主角程璐比之多年前的《大女当嫁》,在思想上没有任何进步;《精英律师》的女主角像个工具人,是为了衬托男主的伟光正而存在的;翻拍自日剧的《不完美的她》,虽触碰到了家暴这个敏感话题的外壳,内里还是狗血家庭伦理剧……
无论是大女主戏,还是国产剧中的女性角色,似乎只有与男性视角相捆绑时,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现实中的女性意识早已与这种塑造相去甚远了。《下一站是幸福》里贺繁星的扮演者宋茜在面对观众质疑时回答:电视剧不是现实,现实生活要复杂得多。可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不高于生活了呢?
从《渴望》到《甄嬛传》,变味的“大女主”
其实“大女主”戏不是这两年才有的。
不少中国观众记忆里,第一部女性视角的电视剧是1990年播出的《渴望》,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
据说这部剧播出时,万人空巷,连犯罪率都下降了。剧集描绘了女主角刘慧芳的一生,她贤惠隐忍、委曲求全,简直是把当年男性的择偶标准具象化了。《渴望》的成功掀起了一波聚焦女性的风潮,随后播出的《嫂子》《大姐》都在复制这种人设。
那时中国刚刚经历了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抵抗着经济巨变带来的冲击,形成了自我保护的姿态,许多声音提醒着人们不能“忘本”“迷失”。所以女性虽然成为了电视剧中的主角,但仍是自我意识未觉醒的弱者和从属方,遵循的是男权社会的游戏规则,宣扬的是甘于奉献的主流价值观。
一直以来,电视剧的主要收视群体都是女性,这类电视剧之所以收视率奇高,也正是因为这种男权视角,是让男性观众舒适的,男观众的增加决定了它们的“火”。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经济结构快速分解、扩张,女性的道德枷锁开始松动。《北京人在纽约》(1994年)里的阿春,成为很多女性观众真正喜欢的第一个女主角。
阿春活得肆意张扬,能吃苦,但不是为了男人;够无情,因为“美国是战场”;很势利,努力让自己适应新的生存法则。即便陷入爱情,她也一直保持着清醒,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底线和尊严。这样的女性角色,在那个年代是闪闪发亮的。更多的人意识到,原来女性是可以从厨房和家长里短里解放出来的。
随之而来的是职业女性,那时中国女性工作率高达74.87%,随着私营公司、个体户、外企的出现,也诞生了许多新鲜职业。女性视角的剧集走出了厨房,走进了公共领域,1991年的《外来妹》、1996年的《白领丽人》、1999年的《新闻小姐》,虽然职业不同,女性意识却慢慢开始觉醒。
除此之外,这种“女性向”的特质也出现在各种类型的电视剧中。爱情剧《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真情告白》《京港爱情线》自不必说,连商战戏如《情满珠江》,以及历史剧,如《武则天》《大明宫词》《孝庄秘史》《还珠格格》,也开始了女性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无论类型如何,女性开始表现出有悖于传统的独立意识,并且开始反思和批判男性逻辑下的权力关系。
但在这一时期,仍有许多对女性道德绑架的剧集,个体的独立也要时刻面对与婚姻、家庭的博弈,女性形象“还没有完全从一种强制性的、带有性别歧视的凝视中解放出来”。
每一次经济变革对人的影响都是琐碎且具象的,当“中国模式”的市场经济愈演愈烈时,开始出现了“大女主”的雏形: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中有女性在新阶层中的上位;无论是童年阴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还是《女人不哭》《女人不再沉默》《笑着活下去》,女性都是从受虐走向了反抗;2008年的《蜗居》直接抛弃了伟光正的女性形象,海萍海藻姐妹都是在传统价值观审判下有道德污点的,人物性格更加真实。
2011年一部集齐了所有“狗血”元素的《回家的诱惑》大爆,多少人看到歌词“为所有爱执着的痛,为所有恨执着的伤”,就能自动哼出BGM,火的原因不外是相比以往劝和不劝分的家庭剧,《回家的诱惑》打出的是“妻子复仇出轨男”的爽文剧本,那一年中国离婚率第五年持续增加。
直到2011年《甄嬛传》播出时,才真正提炼出“大女主”这个词,里面每个女性角色都丰满立体,行为逻辑自洽。哪怕是狠辣的华妃,也有多张面孔,面对皇帝时娇羞的仪态,哥哥出事时脱簪请罪,其他嫔妃有孕时自怨自艾,得知皇帝欺骗自己时撞墙而亡。
但也就是在《甄嬛传》掀起了“大女主”的风潮后,这类剧集慢慢变味儿了。
《那年花开月正圆》讲述的是清末出身民间的陕西女首富周莹的传奇人生,当演到吴家没落,需要周莹担起振兴家业的重任时,剧情就开始变味了,包括死去的吴聘在内,一共有5个男性爱上了她,并在事业上给她以助力!难怪观众吐槽,“时代变革,难道只有来自异性的爱慕,才是一位女子在商界风云中脱颖而出的终极原因?”
除了大女主,国产女性向剧集的女性角色还有两类模板:一种是“傻白甜”人设,像《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的女主,没心机不功利,主要任务就是和“霸道总裁”谈恋爱;另一种是披着“独立”外衣的现代女子,《欢乐颂》中的安迪、《北京女子图鉴》中的陈可,看似“独立”,依然需要周旋于男人之间,期待开金手指。
《逆流而上的你》主打的是三位都市女性的生活,融入买房、生子、二胎、事业与家庭平衡等热点话题,但执行起来却完全脱离现实;《我们都要好好的》打着丧偶式育儿的噱头,卖的是悬浮于现实的中产阶级生活;《都挺好》中的苏明玉算是一个突破,但仍未摆脱父权,4个主要女性的悲喜是被苏家三个男人牵引着的;还有《翻译官》《谈判官》,男主一出现,女主智商就下线;到了《我的前半生》,女主罗子君更是把“独立女性”黑出了新高度,蜕变全靠优秀男性“豢养”。
“女主向”剧慢慢走进了乏味的固定模式:女主都是“美强惨”的,或受困于原生家庭,或有段不堪回首的情感历程;女主身边至少有2位男士保驾护航,更甚者“人人都爱我”;遇到困难不是凭运气,就是天降奇兵;凡立场不同者,皆为坏人。无论是职场剧、宫斗剧还是伦理剧……最终都陷入了“玛丽苏”式的剧情。
非常吊诡的是,一边是观众反“玛丽苏”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边却是层出不穷的“玛丽苏”剧,就像今年上半年播出的《月上重火》《传闻中的陈芊芊》《三千鸦杀》,虽然也打着“逆袭”“女权”的幌子,最终依然套路满满。
拍过《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的导演刘家成说:“‘大女主’不代表她是万能的,她是被特殊事件和时代发展给推到前台来了。然后,在一次次大风大浪面前,她站稳了。当今社会环境,不允许女性不自强不自立,完全依靠他人的女性是少数。那么多独立女性在我们面前摆着,为什么我们的创作者塑造出来都是千人一面?”
说到底,观众要的并不是完美的、女权主义的女性角色,观众喜欢的是《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大宅门》里的二奶奶,《琅琊榜》里的静妃、霓凰,《风起长林》里的林奚……她们有她们的狭隘、困惑、挣扎、局限,但却不妨碍她们因为意识独立成为值得尊敬的女性。
她时代,是时候向内看了
这两年,影视剧行业资本退潮、大众审美愈加难测,但以2018年和2019年的TOP10热剧为例,分别有9部和7部“女性向”剧集,“得女观众者得天下”放在今天仍是适用的。但“大女主”眼看着就要变成烂剧代名词了。这锅该由谁来背?导演、编剧、演员,还是观众?
“大女主”戏的霸屏,预示着“她经济”的到来,女性的社会地位、消费能力、自我意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同时,一些所谓的爆款剧,也暴露了女性观众的自我想象和内在欲望的另一个切面,谁不希望自带光环、被人喜爱?毕竟两性关系的博弈还在拉锯中,女性的自我定义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思维。
可观众,尤其是年轻女性观众是时刻在变的,她们的认知能力、意识方式、生活阅历正在进步。制作方一厢情愿的预设已经不一定精准了。
《使女的故事》 剧照
虽然业界公认“爆款剧=崇尚原创+坚守匠心+规范制作+保持耐心”,但实际制作时,却要被诸多因素左右。尤其是随着偶像剧模式和大IP流量剧的出现,越来越多二次元的人设照进了三次元世界,但人物性格和故事仍是二维的。
一位编剧曾经透露说,投资方都是有“硬性要求”的,比如第一集要偶遇,第五集前要“发糖”,第八集前要开始第一波“虐点”,男主角人设要“苏”,爱情观必须“政治正确”,不能三心二意。如此炮制出来的,只能是廉价的狗粮。
《大小谎言》 剧照
剧情的低幼化和单薄化也决定了演员的选择。中年女演员无戏可演的抱怨也由来已久,市面上根本找不到与她们适配度高的角色。微博上,一则为国内女演员感到惋惜而发声的微博转发超过十万人次,“她们的演技和外形条件足以让她们去演连环杀人犯、水性杨花的小妈、强硬政界领袖、厉害的特工、各界独立精英甚至是超级英雄,但现在她们只能被迫在各种作品里不断地遭受原生家庭的迫害,或者永远是谁谁谁的老婆谁谁谁的妈、不生孩子就治不了的妇科病患者,并且还一定要谈一场尬到脚趾蜷缩的恋爱”。
反观近两年,2017年艾美奖,将10个大奖平分给了两部女性视角的电视剧《使女的故事》和《大小谎言》,加之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致命女人》、韩剧《迷雾》、日剧《凪的新生活》都在试图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有的剧到最后,也没给女主匹配男性角色,而把大量内容留给家庭、事业,以及与自我的对话。
有时导演本身也没有对“女性”进行平视,自然无法打破刻板印象。美剧《欲望都市》探讨的不仅仅是两性话题,超过一半时间都在描述职场、家庭、奋斗、反思,还有永不过时的时尚经,每个人的婚恋经历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但却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成长起来。所以直到20年后,这部剧依然常看常新。
在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当代,编剧在塑造女性角色成为“某人妻子”“某人妈妈”的身份前,更应该向内看,先塑造好她自己。女性的强大可以不因男人而生,所以也不必纠缠在小情小爱里。
刘敏涛在一次演讲中说:“太多太多与我年纪相仿的女性,她们身上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意气风发的生活状态,都是可写、可用、可观的故事,充满了深层次的意味。许多40岁的女人,有梦想,有执行力,她们的生活比电视剧里的家长里短、小情小爱要宽阔得多。”
下半年,还有众多女性向的电视剧,《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老闺蜜》《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涩女郎》《传家》《玫瑰之战》等等。当摒弃爆款模式时,或许意味着新的爆款即将诞生了。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