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笔记》:一场风轻云淡的诗歌之旅
2020/07/25 | 《文汇报》 | 收藏本文
时间是最不可怕的,它没有任何的暴力倾向。因而,它也不谄媚,不做作,不试图以任何方式与当事人纠缠或者解除纠缠。时间的中性行为表明了它在生命运动过程中只是一个重要的“参数”,而不代表它自身是有所作为的。真正有所作为的是那些掌握了时间真谛的人,比如作者梁平。一个诗人和一个普通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时间所秉持的态度。
“我是在熬过许多暗夜之后,读懂了时间。”梁平的“时间”已经不单纯只是一个计时的概念了,而是历经磨难后的幡然醒悟,穿越群山后的柳暗花明,千帆过尽后的脉脉斜晖,或者是岁月的积淀,事物的法则,人性的本质,游戏的规则,到了世事通达和内心洞明的境界。归根结底就是哲学上的时间,形而上的时间。
在《时间笔记》中,诗人用“我”的方式,向内探求人世间各种关系的秘密。在自省、超越、解脱、无为中,感知人间万象,找寻时间密码,修正自己人格参数,从而“与时俱进”,实现生命层面的时间自救。梁平一生骨子里是侠义情怀,“我的文字,和我一样桀骜/积攒了一生的气血/咄咄逼人。”所幸的是,他年过“耳顺”依然矍铄。
取名《时间笔记》自有梁平的深意。从形式上看,里面的诗歌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定位创作的时间脉络,没有时间层面的逻辑性,一首诗就是一个独立的人生片断。我们无论是从诗歌本身去推断诗人的创作时间,还是从时间开始去计较诗人的作品,往往都会陷入混乱。尤其是像梁平这样的大家,“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虽然他不可能改变或者抹去时间嬗变的痕迹,但至少不会让我们轻易而举地就指证出他时间上的秘密。从内容上看,更不能因为某首诗歌风格、题材、内蕴等与某个时间段契合就武断地归入某个时间段。
因此,除了哲学意义上的时间,我更愿意把《时间笔记》中的“时间”理解为一个物象或者心象,它对应着生命的各种状态。
《时间笔记》共分为三个部分:“点到为止”“相安无事”“天高地厚”。这也恰好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我的判断。人在少时,喋喋不休。人到中年,欲言又止。再进步一点,则只说言外之意,擅听弦外之音。到老了,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生怕你没听懂。
整个集子收录了一百四十多首诗歌,几乎全是诗人最近几年创作的。虽然诗人并没有按照时间和与生命相对应的逻辑编辑他的诗歌,但时间是最好的导师,也是人生最有资格的发言人。诗人梁平在时间中悟了道,变得自觉了。“所谓胸怀,就是放得下鲜花/拿得起满世界的荆棘”,“对半糖情有独钟/半是状态,半是把握/半是清晰与含混之间的自留地”,这些经典诗句都是诗人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最厚重的回答,也是诗人气性和涵养的渲染,一种生命哲学的结晶。
《时间笔记》又可以当作诗人梁平个人的思想史、情感史。是他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不断修复、调整和进步。
相关报道
评论